心血管中心科研教学再结硕果:研究生张光辉以高质量SCI论文圆满毕业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近期,我院心血管中心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上传来喜讯。心血管内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张光辉同学在导师黄晓渝主任的指导下,依托心血管中心科研数据平台,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JCR Q2,中科院3区,影响因子4.2)成功发表了研究论文《Fibrinogen/Albumin Ratio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并以这一重要科研成果作为学业成果,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圆满完成研究生学业。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心血管中心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也为毕业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院心血管中心自2020年依托广东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以来,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培养理念。心血管中心临床研究部于2021年5月成立,在科研基础教学、专科数据库完善、科研和项目辅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心血管中心负责人黄晓渝主任是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她的带动下,已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名,在职研究生3人,其中已毕业5人。通过心血管中心临床研究部的建设发展,建立“导师+科研平台”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优质的科研环境和临床实践机会。张光辉同学此次成功发表SCI论文,正是中心科研教学成果的缩影,立足临床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最终取得了这一重要科研成果。

▲张光辉同学与导师合影

张光辉同学的研究聚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对比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的预测这一临床难题。研究创新性地提出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可作为CI-AKI的独立风险因子,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简便有效的工具。该研究通过对7,235例CHF患者的数据分析发现:FAR与CI-AKI风险呈非线性正相关,当FAR>0.150时,患者发生CI-AKI的风险显著增加(OR=1.572),FAR升高还会显著增加患者全因死亡率(HR=1.20)。这项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为CI-AKI的早期预测提供了新指标,揭示了炎症与凝血交互的指标在CI-AKI发生中的协同作用,提出的FAR指标具有成本低、检测简便的优势。

面向未来,心血管中心将继续深化科研教学改革,尝试开展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结合,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与国内外顶尖机构的合作交流;建设区域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

▲研究生与导师、答辩委员合影

心血管中心黄晓渝主任表示:“张光辉同学以高质量SCI论文圆满毕业,是中心医教研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我们将以此次成果为新的起点,持续推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阳江市心血管中心的建设是阳江市委市政府为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更优和更便捷的健康服务的重要民生举措。2022年,我院心血管内科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科研成果墙

阳江市心血管中心是国际著名医学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先驱的林延龄教授,及其领军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与我院携手共创。阳江市心血管中心由林延龄教授担任主任、学科带头人,引进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纪言、卢聪、谭宁3名教授作为执行主任,并柔性引进体外循环著名专家章晓华教授、心血管重症的著名专家熊卫萍教授,以及超声团队、科研团队助力学科建设。中心以“卓越、人文、同质化”的理念,采用国际先进的心内科、心外科整合的模式,在临床技术、科研创新、人才培育、运行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目标是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一所心血管中心。

阳江市心血管中心是由我院在创建高水平医院的过程中,统筹医疗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升级。目前阳江市心血管中心建成架构包括:(1)心血管内外科联合病区2个,心血管重症监护病区1个;(2)心血管中心门诊部;(3)心血管中心无创诊断部;(4)心血管中心临床研究部;(5)心脏康复中心;(6)心脏介入室。另外,将同时升级打造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复合手术室等,使医疗服务能力向“高精尖”方向迈进,更好地弥补了本地区的医疗服务短板,提升全市的心血管急症救治水平。